桃树桑白蚧

  翅目,盾蚧科,又称桑盾蚧、桃白蚧,是桃、梨、梅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。近年来,该虫在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的兜丽果林园,马甲镇的梅岭等地种植的低需冷性水蜜桃、台湾甜脆桃、美国红桃品种上普遍发生,且呈上升趋势,对我区的桃果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,已成为当前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。【桃树桑白蚧形态特征】:1)雌成虫。橙黄或橘红色,体长1mm左右,宽卵圆形,介壳圆形,直径2~2.5mm。略隆起有螺旋纹,灰白至灰褐色,壳点黄褐色,在介壳中央偏旁。2)雄成虫。体长0.65~0.7mm,翅展1.32mm左右,橙色至橘红色,体略呈长纺锤形。介壳长约1mm,细长,白色,壳点橙黄色,位于壳前端。3)卵。椭圆形,初产淡粉红色,渐变淡黄褐色,孵化前为橘红色。4)若虫。初孵若虫淡黄褐色,扁卵圆形,体长0.3mm左右,分泌绵毛状物遮盖身体。脱皮之后开始分泌蜡质物形成介壳,脱皮覆于壳上,称壳点。【桃树桑白蚧生活习性】:  桑白蚧在我区一年发生4-5代,以受精雌成虫在桃树枝干上越冬。翌年2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危害,虫体迅速膨大并产卵,卵产于雌介壳下,每头雌虫可产卵数百粒。4月上旬产卵结束。第1代若虫于3月下旬始见,初孵若蚧先在壳下停留数小时,后逐渐爬出分散活动,1-2天后固定在枝干上为害。5-7天后开始分泌灰白色和白色蜡质,覆盖体表并形成介壳。5月下旬始见第2代若虫。6月上旬为第2代若虫盛发高峰期,6月下旬进入成虫期。7月中旬始见第3代若虫,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3代若虫高峰期,8月中旬进入成虫期,由于世代重叠,成虫期可延续到9月初。9月中旬始见第4代若虫,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4代若虫发生高峰期,10月中旬陆续进入成虫期,10月下旬始见第5代若虫,但发生极不整齐,高峰期不明显,多以第4代成虫进入越冬状态。【桃树桑白蚧为害症状】:  该虫以群集固定为害为主,以其口针插入新皮,吸食树体汁液。卵孵化时,发生严重的桃园,植株枝干随处可见片片发红的若虫群落,虫口难以计数。介壳形成后,枝干上介壳密布重叠,枝条灰白,凹凸不平。被害树树势严重下降,枝芽发育不良,甚至引起枝条或全株死亡。【桃树桑白蚧防治方法】:①冬季防治。做好冬季清园,结合修剪,剪除受害枝条,刮除枝干上的越冬雌成虫,并喷一次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.5%果圣水剂500-750倍液,消灭越冬虫源,减少翌年危害。 ②人工防治。抓住第1代若蚧发生盛期,趁虫体未分泌蜡质时,用硬毛刷或细钢丝刷刷掉枝干上若虫。 ③药剂防治。加强虫情预报,掌握在第1代卵孵化盛期和各代若虫分散转移、分泌蜡粉、形成介壳之前喷药。药剂可选用0.5%果圣水剂750-1000倍液,40%毒死蜱(或48%乐斯本)乳油1000-2500倍液,52.25%毒·氯乳油(农地乐)1000-2000倍液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。喷药时采取淋洗式喷雾,保证树体上下,枝干四周,树冠内外喷匀喷透,不留死角。同时,可在药液中适当添加中性洗衣粉,增加药剂的展布性和渗透性,提高防治效果。 ④保护利用天敌。据报道,桑白蚧的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、黑缘红瓢虫、异色瓢虫、深点食螨瓢虫、日本方头甲、软蚧蚜小蜂和丽草蛉等,应注意保护利用,忌喷广谱性农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