猕猴桃上的蟋蟀综合防治措施

猕猴桃是陕西周至的支柱产业,栽植面积2万h㎡,年产量25万t。近年来,在猕猴桃果实即将成熟时,蟋蟀危害愈来愈重,尤以2010年最重。该虫咬食猕猴桃果实造成伤口并引起大量落果,已成为猕猴桃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。据调查,全县平均虫园率80%,平均虫株率60%,平均虫果率3.5%,严重园虫果率达到26%。现将猕猴桃上的蟋蟀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:
一、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
1、发生规律
猕猴桃果实的蟋蟀俗称“蛐蛐”,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。1年发生1代,以卵在土壤中越冬;翌年5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出土。若虫6龄,经6次脱皮,8月下旬到9月上旬进入成虫羽化盛期;9月下旬至10月份产卵于1-2em深的土层中。成虫、若虫常栖息在砖瓦下、草地、农田或果园中,白天隐蔽,夜问活动取食。成虫具有趋光性。前期的若虫不构成危害,危害猕猴桃果实的蟋蟀主要是羽化盛期至产卵期的成虫。
2、为害特点
蟋蟀是杂食性害虫,除危害粮食、蔬菜等农作物外,还可危害果树。在猕猴桃上主要是8月中下旬至9月份为害,其成虫夜间沿猕猴桃主干或下垂枝大量上树,在猕猴桃果实上咬食黄豆粒大的伤口,五六天后,伤口处因受到病菌侵染而软化,果实提早脱落。蟋蟀成、若虫常聚集在落果上取食果肉,最后使果实成一空瓢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,蟋蟀咬食的猕猴桃果实80%以上都是商品性很好的一级优质果,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大。
二、重发原因
(1)果园杂草较多。2010年7月中旬以来持续连阴雨天气,果农未能有效防除猕猴桃园杂草,使园内杂草生长量过大,为蟋蟀创造了良好的繁衍条件。
(2)靠近或间作玉米等禾谷类作物。由于玉米生产后期较少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,尤其是2010年玉米田等禾谷类作物杂草生长量大,蟋蟀发生较往年严重,进而影响到了猕猴桃园。
(3)不重视夏剪,果园过于郁蔽。不重视猕猴桃生长期夏剪,导致果园过于郁蔽,通风透光不畅,且垂地枝较多,蟋蟀很容易沿垂地枝上树。
(4)防治工作不到位。不重视防治,或只重视前期防治小薪甲、椿象、斑衣蜡蝉、红蜘蛛等害虫,而忽视猕猴桃后期蟋蟀等害虫的防治工作。蟋蟀活动范围大,群众只重视杀死地里原有的蟋蟀,却不能有效杜绝其他地方的蟋蟀再次来袭。目前防治使用的大多数农药持效期短,群众未能连续用药,导致防治效果不好。
(5)未实施果实套袋。果实套袋可有效控制病虫害,尤其对蟋蟀特别有效。调查发现,海沃德、华优、红阳、翠香等品种实施果实套袋,蟋蟀发生危害较轻;而秦美等品种没有实施果实套袋,蟋蟀发生危害明显较重。
三、综合防治措施
1、农业措施
(1)蟋蟀一般将卵产于1-2 cm深的土层中,结合冬春季深翻土壤,将卵深埋于10 C/lcl以下的土层中,使其若虫难以孵化出土,可降低蟋蟀等病虫的发生基数。
(2)不要问套或靠近猕猴桃园种植高秆禾谷类作物,如玉米等。
(3)重视夏剪,保证猕猴桃园通风透光良好,无下垂地面的枝条。
(4)人工或使用百草枯、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清除果园杂草,破坏蟋蟀的栖息环境。
(5)蟋蟀成虫和若虫白天有明显的隐蔽习性,在园间或地头设置4-5堆5~15 cm厚的草,可大量诱集成虫和若虫,集中捕杀,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。
2、物理措施
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特点,可采用黑光灯等措施诱杀蟋蟀等害虫。果实套袋既可避免病虫危害,又可避免农药及污染物残留,对猕猴桃园蟋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,提倡采用该措施。
3、化学措施
(1)毒饵诱杀 蟋蟀成、若虫均喜食炒香的麦麸皮,利用这一特点,可用90%敌百虫晶体0.5kg或50%辛硫磷25~40Ⅱll,加水2.5~5kg,拌于50 kg炒香的麦麸皮中。从8月中下旬开始,667 II1 施用该拌药麦麸皮5 ,于傍晚撒施于树冠下周围,每隔5-7天撒1次,共3~5次,防治效果可达95%以上。
(2)全园喷药 可选用2.5%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0%毒死蜱乳油1 500~2 000倍液喷施,每7~8天1次,连喷2~3次。据试验,采用包抄法施药效果好。即从果园周边开始施药,先形成一隔离圈带,将蟋蟀圈在园里,同时杜绝其他田块的蟋蟀侵入,然后再将中间园块均匀用药。药剂使用陕西上格之路公司生产的40%马拉.毒死蜱(新拔跳)乳油800~1 000倍液,对蟋蟀击倒速度快且持效期长,一次施药药效可持续10~15天。由于该药剂对蟋蟀有一定的驱避作用,旁边地里的蟋蟀也不会到喷过药的猕猴桃园里为害。
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,更多最新三农资讯、农药使用技术、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