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白粉病
【梨白粉病为害症状】:
秋季,在梨树的基部叶片背面产生大小不一、数目不等的近圆形褐色病斑,常扩展到全叶,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层,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粒点,为病菌的闭囊壳。闭囊壳起初黄色,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。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。发病严重时也能危害嫩梢,病梢表面覆盖白粉。【梨白粉病发病规律】:
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梨球针壳。闭囊壳呈扁圆球形,黑褐色,无孔口,具针状附属丝。附属丝基部膨大,内有长椭圆形子囊15~21个,每个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个。子囊孢子长椭圆形,单胞,无色或淡黄色。病菌的外生菌丝多为永久性存在,很少消失。菌丝有隔膜,并形成瘤状附着器。内生菌丝通过叶片气孔侵入叶肉的细胞间隙。近先端有数个疣状突起,突起生有吸器穿人叶肉的海绵细胞摄取营养。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拟小卵孢 (Ovulariopsis)。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丝垂直向上生出,稍弯曲,单条,无色,内有0~3个隔膜,顶端着生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瓜子形或棍棒形,单胞,无色,表面粗糙,中部稍缢缩。分生孢子在25℃~30℃发芽良好,潜伏期为12~14天。【梨白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】:
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。翌年条件适宜时,闭囊壳破裂,散发出子囊孢子。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,落到梨树叶片上进行初侵染。当年老熟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。病菌的芽管从气孔侵入到叶肉细胞内,形成吸器,吸收营养,发育繁殖。匍匐在叶面的菌丝,形成分生孢子,使病害不断蔓延,秋季再形成闭囊壳越冬。在黄河故道地区,越冬子囊壳6~7月份成熟,7月份开始发病,秋季为发病盛期。密植和树冠郁闭的梨园易发病,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梨园发病重。茌梨、秋白梨、康德梨等发病较重,其他品种受害较轻。在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等省梨区均有发生。【梨白粉病防治方法】: 1、预防方案:速净按500倍液稀释喷施,7天用药1次。 2、治疗方案:轻微发病时,奥-力克速净按300—500倍液稀释喷施,5—7天用药1次;病情严重时,速净按300倍液稀释喷施,3天用药1次,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。 (1)冬季清除园内落叶、枯枝,集中烧毁或深埋。 (2)梨树发芽前喷3~5。石硫合剂,铲除越冬病源。 (3)加强栽培管理。合理密植,增施有机肥,避免偏施氮肥,疏除过密枝条。 (4)药剂防治。7月中旬开始喷药,共2次。药剂有:甲基托布津、福美胂、粉锈宁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