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吸果夜蛾的防治方法
一、形态特征:
1、鸟嘴壶夜蛾
学名:Oraesia excavate Butler。
形态特征:成虫头部、前胸及足赤橙色,中、后胸淡褐色,腹部腹面灰黄色,背面灰褐色;前翅褐色带紫,后翅淡褐色,前翅翅尖向外缘突出。下唇须前端尖长,形似鸟嘴。卵扁球形,表面密布纵纹,初产时黄白色。幼虫腹足(包括臀足)仅4对。第一龄头部黄色,体淡灰褐色,其余各龄体漆黑色,但体背面的黄色或白色斑纹处杂有大黄斑一个、小红斑数个、中红斑一个,呈纵线状排列。蛹赤褐色,体表密布小刻点,腹部5-7节前缘有一横列深刻纹。
2、枯叶夜蛾
学名:Adris tyrannus Guenée。
形态特征:成虫头胸部棕褐色,腹部杏黄色,触角丝状。前翅色似枯叶深棕微绿,顶角尖,外线弧形内斜,后缘中部内凹,从顶角至后线内凹处有l条黑褐色斜线,内线黑褐色,翅脉上有许多黑褐小点,翅基部及中央有暗绿色圆纹。后翅杏黄色,中部有1肾形黑斑,其前端至M2脉亚端区有l牛角形黑纹。幼虫一、二腹节弯曲,第八腹节隆起。头红褐色,体黄褐或灰褐色,背线、亚背线、气门线、亚腹线和腹线均为暗褐色。第二、三腹节亚背面有1眼形斑,中黑并具月牙形白纹,其外围黄白色绕有黑圈。
3、玫瑰巾夜蛾
学名:Parallelia arctotaenia Guenée。
形态特征:成虫体褐色。前翅赭褐色,翅中间具白色中带,中带两端具赭褐色点;顶角处有从前缘向外斜伸的白线l条,外斜至第一中脉。后翅褐色,有白色中带。卵球形,黄白色。幼虫青褐色,有赭褐色不规则斑纹,腹部第一节背具黄白色小眼斑l对,第八节背有黑色小斑1对,第一对腹足小,臀足发达。蛹红褐色,被有紫灰色蜡粉。尾节有多数隆起线。
4、小造桥虫
学名:Anomis flava(Fabricius)。
形态特征:成虫头胸部橘黄色,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;前翅雌虫淡黄褐色,雄虫黄褐色。触角雄虫栉齿状,雌虫丝状。前翅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,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,外半部暗黄色。亚基线、内线、中线、外线棕色,亚基线略呈半椭圆形,内线外斜并折角,中线曲折末端与内线接近,亚端线紫灰色锯齿状,环纹白色并环有褐边,肾纹褐色且上下各具1黑点。卵扁椭圆形,青绿至褐绿色。幼虫头淡黄色,体黄绿色。背线、亚背线、气门上线灰褐色,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,以气门上线较明显。气门长卵圆形,气门筛黄色,围气门片褐色。第一对腹足退化,第二对较短小,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,似尺蠖。蛹红褐色。
二、防治方法:
①灯光诱杀。在桔园高挂(高出树冠顶端0.5~1米)频振式杀虫灯,诱杀吸果夜蛾成虫。也可以用黑光灯、紫外线灯或普通200瓦的灯泡诱杀,在灯下放木盆,盆内盛水半盆,加几滴柴油或煤油,及时打捞死虫并换水。
②毒饵诱杀。用瓜果片浸5%锐劲特1200倍液或2.5%百劫1000倍液或2.5%敌杀死6000倍液或50%辛硫磷乳油3分钟制成毒饵,挂在树冠上诱杀吸果夜蛾成虫。
③药剂喷雾:5%锐劲特1500倍液或2.5%百劫1000倍液或2.5%敌杀死8000倍液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药剂,其作用表现为驱避性与拒食性,喷药后很少吸果夜蛾成虫飞入桔园,也不在树上停留,不吸食危害果实,喷药一次能维持20—35天左右。喷射树冠,每隔15~20天喷药1次。采果前20天停喷。
④果实套袋。高贵优质品种的果实,可采取套袋防止吸果夜蛾危害。在套袋前必须喷药防治好桔锈螨,防止果实品质受影响。
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,更多最新三农资讯、农药使用技术、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