柑橘炭疽病有何危害?如何防治?

 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,世纪农药网小编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,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,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。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

  炭疽病是柑橘上比较常见的病害,许多果农在看到叶片上有大块的病斑时,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它。该病危害范围广、侵染时期长,且具有潜伏性,不易防治。发生严重时,可造成大量落叶、枯梢、僵果、落果,导致树势衰弱,产量大幅下降。那么柑橘炭疽病有何危害?如何防治?



  田间症状:


  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,常发生在叶片、枝梢、花和果实。


  1、叶片受害


  叶斑型:多从叶缘或尖开始,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,中间灰褐色,边缘褐色或深褐色,病、健部分界明显。干燥时,病斑灰白色,常有黑色小点;湿度大时,病斑出现些许红色黏质小点。


  叶枯型:多从叶尖开始,初期为暗绿色水浸状,后迅速扩展成黄褐色云纹状大病斑,病部组织枯死后,常呈倒“V”字形,病健分界不明显,常造成大量落叶。


  2、枝梢受害


  慢性型:病梢由梢顶向下枯死,初为淡褐色椭圆形病斑,后扩大为灰白色长梭形,环绕枝梢1周时,病梢由上而下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枯死,与健部交界明显,其上有黑色小粒点。病梢上的叶片常卷缩干枯,经久不落。


  急性型:多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,多从枝梢中部开始,迅速向下蔓延,病斑初为淡褐色、椭圆形,后扩展呈梭形、稍凹陷,病斑环绕其上部枝梢枯死。


  3、花果受害


  花期受害,雌蕊柱头变褐腐烂,引起落花。


  幼果受害,暗绿色油渍状斑点,后扩至全果,病斑凹陷,变为深褐色,引起腐烂落果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。


  蒂枯型炭疽


  果柄受害后,初时褪绿呈淡黄色,其后变褐干枯,呈枯蒂状,果实随后脱落。


  发病规律:


  柑橘炭疽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,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、盘长孢状刺盘孢菌。该菌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,生长适宜温度为21~28 ℃。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梢、病叶和病果上越冬。


  第二年春季,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、昆虫传播,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。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寄主后一般不立即发病,经过一段潜育后,如果遇到干旱、冻害、不良管理等因素就引起发病,表现出症状。


  发病部位可以不断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流行。


  流行发病特点:


  春梢生长后期始发病,夏、秋梢期盛发。


  流行发病原因:


  ①冬季冻害较重及早春气温低、阴雨多的年份发病较重,遇到高温多雨的夏初和暴雨后发病更甚。


  ②栽培管理不善、生长衰弱的柑橘树发病严重。


  ③果实过熟、有伤口及受日灼的果实容易感病,遭受其他病虫为害重的果园发病较重。


  综合防治技术:


  1、加强树体管护


  做好清园工作,剪除病叶、病枝,清除落叶、病果,以减少初侵染源。


  合理修剪,改善光照条件,减少虫害、冻害和机械伤的发生。


  加强肥水管理,注意柑橘园排水,增施有机肥,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,以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能力。


  2、注意适期用药


  虽然炭疽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生,但实际上,炭疽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,春梢在萌发后一个月,枝叶开始潜带病菌,固在春梢期时就应预防控制。


  此外,还应注意各梢期用药保护,以及在异常天气情况如高温高湿、台风、连雾天时加强防治。


  有效药剂:嘧菌酯、咪鲜胺、咪鲜胺锰盐、丙森锌、代森锰锌、苯醚甲环唑等及其复配药剂,注意轮换用药,喷药时务必周到均匀,以喷湿枝叶不滴水为标准。


  提醒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,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,想了解更多农药使用技术、病虫害防治方法,可以到庄稼卫士栏目进行咨询!